如果说,一年前的P2P还处在血雨腥风中,那么如今,这些曾身处漩涡中的大部队,似乎已进入了“新的阶段”。
不少P2P企业在浮浮沉沉间“吃下了”市场,却也有更多企业溃败在这条受各方夹击的不归路上。而那些最早谋求升级转变的P2P企业究竟生存与否,这支网贷“转型主力军”又到底命运如何呢?
“又一个平台干不下去了。”某平台运营总监说。对于身处 2016 年 12 月前后的P2P从业者来说,这成了再正常不过的声音。而实际上,这一趋势早在 8 月前后便已开始。
从后来的数据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,早在 2016 年 7 月,网贷正常运营平台数量已首次跌破 3000 家,新增平台与关停平台的反差则在呈倍数地继续拉大。
“ 824 文件后,P2P行业每月新增平台从原来的平均 100 家以上,逐渐减为 50 家、 30 家,甚至5、 6 家。而与此相比,问题平台的数量却从原本的每月几十家,猛增至 100 家、 200 家、 300 家……。”某互金研究院研究员表示。
然而不仅如此。利率的持续走低,更让这个局面雪上加霜。
“动辄18%或以上的收益率,成了幻想。”不少投资人反应。从 2016 年开始,让人“引以为傲”的收益率逐渐成了鸡肋。从 2016 年前 6 个月来看,综合收益率正从12.18%降至10.38%,并进一步逼近10%以下大关。
行业通道的变窄和投资人大量的流失,让一些“敏感”的平台先行一步走上了转型之路。
不少业内人表示,从 2016 年 10 月开始,部分P2P平台就开始对接机构资金,以期获得更低的运营成本。而另一方面,融资风向的变动也进一步加快了这些企业的变化速度。
在一份公开的网贷年报中我们看到,由于受各方原因影响, 2016 年全年融资共 92 起,金额 193 亿元,而这其中,只有B轮融资达到了 134 亿元,占行业总额70%,A轮和C轮都呈大幅缩水。底部平台的的呼吸空间,开始变得狭窄。
这一情势则在 2017 年上半年继续恶化。统计显示, 2017 年1- 6 月,公开可查的P2P网贷融资事件为 18 起,较 2016 年下半年( 49 起)减少 31 起;融资总额约37. 3 亿人民币,较 2016 年下半年(约55. 5 亿)大幅减少32.8%。只有B轮及其以上的融资事件占到85%左右的资金份额。
“获得融资的平台,通常在市场份额、资产开发、放贷技术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。 而如果尚不具备这些,那么只能想办法让自己看起来更强,来获取说服力。”某平台运营负责人认为。
于是,在情愿或非情愿,适合或不适合的夹缝中,一支支走在前列的“转型大军”加入了战斗。
对于那些大型平台来说,上升到“财富管理”的品牌战略高度,无疑不是上佳的转型技巧。从运营策略上看,他们一边努力弱化网贷的性质,比如成立独立子公司专门负责网贷事宜,将网贷产品与整个平台进行切割;一边在力推财富管理概念,以期营造更自然的品牌形象。
据不完全统计,仅 2017 年上半年,就有包括草根投资、人人贷、开鑫金服等至少 17 家平台进行了战略和品牌升级。其中集团化升级 4 家,产品及业务转型 4 家, 5 家剥离P2P业务, 4 家平台实现品牌升级。
就在 9 月底,钱保姆完成股东变更,与辽宁森森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,打造“金融+生活”概念进军大健康板块。把生活的需求场景融入金融,努力促使金融服务生活。
钱保姆负责人解释道,与大健康的战略合作不仅打通了上下游资金的痛点,更在品牌升级的关键时刻,使得企业本身更具竞争力。
而不久前,杭州某P2P平台也通过资产重组,将自身“摇身一变”成了“金控集团”。不过这些策略,也常常伴随着“更名换姓”。比如银客网对外公布更名为“财富星球”,链家旗下的“链家理财”,还有老牌平台“金融工场”等等。他们都因把P2P业务拆分出去,或是进行集团化发展而另改他名。有媒体统计数据称,从 2016 年 6 月至 2017 年 6 月间,大约有 10 余家P2P企业以“更名”为手段为平台的品牌升级进行铺路和规划。
除了品牌升级这一大招外,资产端的转型也是另一大“阵地”。
研究报告显示,在所有P2P转型过程中,资产端转型的比例最高,达到了28.57%,其次为理财业务,占比为25.71%,金融服务的占比14.29%。而车贷和消费金融自然成了“兵家必争之地”。
截至 2017 年 8 月末,至少有 475 家正常运营的P2P网贷平台以车贷为主要业务,占正常运营平台数量( 1544 家)的31%。P2P车贷历史累计交易规模达到3, 665 亿元,并且车贷贷款余额还在不断增长当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