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年前,2017年1月9日,乔布斯在旧金山莫斯康展览中心发布了第一代iPhone。作为项目主管之一的汤尼·费戴尔后来回忆,这项开发的挑战性几乎能够和“人类首次登月”媲美。
10年后,2017年1月9日,选在这个特殊的日子,张小龙为微信正式上线了举世瞩目的“小程序”。凌晨时分刚过,“小程序”就在瞬间占领了所有互联网首页;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,一家科技媒体的“小程序”体验群就建到了第二十个编号,举目整个中国互联网,没有任何产品的“势能”能够与其比肩。
对于微信而言,“小程序”意味着打破社交边界的想象力。而所有的约束条件,比如模糊搜索的限制,或者禁止朋友圈的分享,都是为了不对现有秩序造成过于强烈的冲击,这更让公众对小程序充满了期待。
但反过来说,“小程序”天生无法获得“润物细无声”的待遇,反而不是一件百分之百的好事。事实也确实如此,小程序接下来表现的并不如想象中美好。大家开始有了疑问,小程序会虎头蛇尾惨淡收局吗?
被寄予厚望的小程序
张小龙在2017年的微信公开课PRO版上一直在强调小程序是定位于线下的一个产品。在微信公开课上,张小龙举了两个小程序的例子:在汽车站,扫一下汽车站的二维码就可以购买车票,而不需要排长队;在餐厅,扫一下餐桌上的点餐二维码就可以直接下单,而不需要等待忙碌的服务员。
那么,什么是小程序?简单说,小程序就是通过二维码连接人与任何物理世界的纽带。
而在此之前,微信已经为小程序作了最好的准备。经过几年的积累,微信早已是一个集社交、咨询、搜索、服务为一体的生态系统,而服务更多的是垂直的、细分的、非标准的,如果有一个产品能够让所有的服务都接入进来,在这个产品上能够将服务与人直接连接,那显然是价值巨大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