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618 电商大促的第二天,和同事交流购物心得,我说我买了四百多块钱的书。她们面露诧异之情:我一年都没买过四百块钱的书啊!
因为很多时候书籍也是同事代收,我才意识到和她们衣服、化妆品的买买买相比这两年有点不对了,或者说我的注意力发生变化了。
2016 年被称为知识付费元年,得到、在行等搅动着大家知识焦虑的神经; 2017 年这股风已经越刮越猛,知乎live、喜马拉雅付费课程等让大家觉得:原来改变命运的知识我只是还没看到!
在这股知识付费的浪潮中,我也带上钱包,紧跟步伐。但我不是上端的创造者,而是下端的消费者,当然这并不妨碍我前进,我一边付着费儿一边唱着歌:
“怎么大风越狠,我心越浪……”
当然最后都还是长江后浪推前浪,前浪死在沙滩上。这一两年我也不知道自己活得怎样,但是还是给自己算了一笔账,2016.1-2017.6,我一共:
在知乎上买了 46 次讲座,花费大约为 1500 元;
在微信上买了 21 个讲座,花费大约 500 元;
参加了一个写作培训班,花费大约 500 元;
在得到上买课程,花费大约 300 元;
参加过两次早睡早起打卡群,花费 100 元;
购买了几个七七八八课程,花费大约 2000 元。
加上一起总计花费大约 5000 元。
这些还不包括我每年买的纸质书籍电子书籍,要知道这方面我也是很疯狂的。
当然,我不能全部否定这些课程,至少在有些点上很受用的。但是这些讲座或者课程给我带来的最大结果是:因为花金钱了我自然会花时间在上面,每个讲座至少要一个小时。有的还会听两三遍,所以算下来我的时间成本大约是 300 个小时。 300 个小时差不多可以写一本书了。
现在流行说一个词,叫做智商税,意即为自己的低智商买单交的税。如果这样说的话,这就是我这一两年来交的一笔最大的智商税。
所以事实上写这篇文章我是害怕的,我害怕自己看到也害怕别人看到我的智商低。
回顾购买课程的这段时间,我变聪明了吗?
我好像除了白头发多了几根、皱纹多了几丝、眼袋多了几两,生活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变化。我的生活品质没有上升、我的工作没有加薪、我的旅游梦想没有实现……
所以没人的时候我终于开始问自己:
我为什么会花费这么多时间精力金钱在这些课程上?这些付费课程真的值吗?
我使用“用飘柔就是这么自信”的大脑想了很久发现:一切的根源还是在于我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,由此导致缺少判别力。
而这个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,就是我 5000 块钱交出的智商税。
仔细翻看了一下这些付费课程,会发现大多是关于如何进行时间管理、阅读写作、高效工作的,可是我还是有拖延症,写作阅读能力仍待提升等各项陋习。